招生广告
您的位置:中国招生网首页 >> 考试政策 >> 详细信息

回顾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:全国只招五万人

2012/9/13 11:34:00 114招生网海南站 【 】  

查看原图

  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时间为8月15日、16日、17日,作文题是《记一件新人新事》、《我投入祖国怀抱》。全国高校只招5万人,整个华东区考上中南同济医学院的仅83人。到了学校,学子们吃的、住的、书籍、讲义全部免费。大学生戴着校徽走在汉口,路人都觉得很稀奇。

  目前,正是大学新生入学之际。80岁的张新康老人一笔一画给本报来信,附上他当年大学入学时登报的全国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名单复印件。60年前,考上大学,可是要登报的!

  60年前,全国高校招多少人?答案是:5万人。

  而据2009年资料,按录取率80%计算,仅上海市就有近6万人可上大学。

  60年的变化是:从百里挑一,到千军万马走上康庄大道。

  据了解,退休前,张新康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眼科教授。1952年,他从上海考到武汉,一待就是一个甲子。

  赶上新中国首次高考

  1952年,新中国举行第一次高考。此前,也有分区统考或联考。从此,中国高校招生进入“高考时代”。那年,张新康们的高考时间是8月15日、16日、17日,高考作文题是《记一件新人新事》、《我投入祖国怀抱》。

  张新康还赶上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院系调整。他回忆说:“我报的是国立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,被录取到武汉中南同济医学院。原因是国家决定院系调整,上海医学院较多,而湖北只有湖北医学院以及武汉大学医学院部分班级。”

  从报纸上知道自己考上了

  “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。60年前的10月份,我在上海,还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上了哪所大学。因为当时全国录取名单先由报纸公布,后寄发录取通知书。我担心从成千上万的名字中找不到自己,所以也就不找了。是同学查到以后告诉我的。”张新康老人在信中写道。

  记者在一份报纸复印件上看到,1952年9月25日第五版上登有“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生录取新生名单华东区部分”,张新康的名字正在其中。当时,整个华东区考取中南同济医学院的仅83人。

  张新康第一次坐三天四夜的轮船到武汉,“到了学校,吃的、住的、书籍、讲义,全部免费”,“每日11时—11时40分,小组阅读《长江日报》”。

  老人介绍,当年学校的宿舍只有两层楼,武汉也不像现在拥有这么多大学,“戴着校徽走在汉口,人家都觉得很稀奇”。大学生“金贵”可见一斑。

  他说,当年没有人愿意将户口迁出上海。他“稀里糊涂”地将户口迁到武汉,最终留了下来。而如今,大学生流动性大,愿意来武汉的不少。“希望武汉的新同学们越来越多,越来越好”。(记者李佳)

  亲历者:当年发榜昭示公平如今登报为了营销

  长江日报老报人皮公亮先生告诉记者,1945年他考上武汉大学,那时还没有全国统考;他参加了武汉大学、中央大学、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的联考。发榜时,他在全国性大报上欣喜地发现了自己的名字。

  中国教育史专家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余子侠告诉记者,在全国实行统考之前,考大学很自由,可报考很多学校,有点类似现在报考博士研究生。登报是为了便于考生查询;另一方面,也是中国“登科”、“发榜”传统的延续,昭告天下以示公平。“那时,发榜登报都是政府行为,是不要钱的”。

  余子侠说:“新中国成立后,录取登报逐渐淡出历史。不过,许多地区还将张榜传统延续了下来。1977年,我考上大学,县城公共汽车站墙边发布了全县"登科录"。当年,全县考上大学的不过303人。在县城里,这是很荣耀的事。”

  他说,进入新世纪,考上大学登报“变了味”。一些中学或地方在报纸上投入广告费大搞“金榜题名”,“状元”满天飞,更多的是一种营销学校或地方的手段。

院校推荐
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,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
>>更多
 
关于我们 | 会员服务 | 广告招商 | 友情链接 | 联系我们 | 站点留言 | 行业网联盟

版权所有 ©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| 114招生网 - 招生网,2021年高考, 报考指南,培训机构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 邮编:100029
电话:010-80788512  传真:010-80788512
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:中国网库[ 46.875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