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中三年,我每天给孩子一条短信,孩子有时也给我短信,三年下来,你来我往的短信近10万字。”湖北孝感的一位家长在孩子上高中的三年间,每天一条短信从不间断。此事曝光后引来万千家长“取经”,也惹出不少争议。
称赞者对这位家长肃然起敬,但也有批评者认为,现在年轻人的依赖心理太强。除了这位家长的“壮举”,每年为了孩子升学、出国或放弃工作或迁居他乡而专职陪读的家长不计其数。古有“昔孟母,择邻处”,今人爱子,择校陪读而教之。家长的用心良苦令人感叹,但是精心呵护下的孩子未来又能否真正成才?陪读对孩子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?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。
近四成家长存在陪读折射教育焦虑
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,目前我国36。8%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。不少父母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孩子,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……面对升学压力,为了孩子更好的前程,不少家长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,照顾孩子生活起居,让他们能更安心地复习考试。
“现在高考竞争太激烈了,孩子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,我本来就是全职太太,过来照顾孩子,能让她没后顾之忧,生活起居不用担心了,才能更踏实的学习。”为照顾正在上高三的女儿,张女士在学校附近租房帮孩子洗洗衣服、做做饭。
即将参加2012年考研的蔡同学说,“上考研班的时候,我们班两个男生的家长提着大包小包开了个房间,过来陪读,感觉跟初中生的夏令营似的。我觉得都二十多了,我们应该自立了,这样依赖什么时候才是头。”
一些人认为由于家长的溺爱,使许多孩子缺乏起码的自理自立能力,更缺乏吃苦精神,也弱化了他们的人际交际,弱化了他们今后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。家长陪读不仅让子女失去了本来不多的锻炼机会,也极易让他们养成“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”的不良习惯,使他们在生活和精神上都长期依赖父母,成为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。但仍有人认为,高考和考研都面临严重的心理压力,这时候如果有家人陪伴进行心理辅导、照顾生活,自己自然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,归根结底,是家长在现有教育体制下,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和担忧。
“陪读”究竟要“陪”到几时?
“我要复读,2013年考一所本地的大学,那样我就可以天天回家看到我妈啦!”这样幼稚的话,竟然是从一名18岁男孩嘴里说出来的!今年刚考上湖北一所重点大学的秦明因为无法忍受和母亲的分离,居然以退学威胁。据了解,因为“分离焦虑”而留下来“陪读”的家长不在少数。记者从南开大学周边多家中介了解到,9月初以来电话来访和到店咨询租赁客户明显增多,大部分是即将参加2012年考研的学生以及陪读的家长。
“若是真的为孩子前途着想,家长就应该适时放手。”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高级指导师陈秀茹说,中国家长一直有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思想。小到孩子入小学、中学,大到考研、工作,为孩子安排好一切,但并没有想过孩子想要什么。中国古语说,三十而立,如果一直不放手,孩子就没有资本在社会上立足,也无法担起自己的责任。所以,现在家长最应做的是让孩子自己去锤炼。
“没有一位家长不爱自己的子女,但爱的方式要正确,明白什么是真爱,什么是溺爱。我的女儿只有上幼儿园是我替她选择的,以后从小学到研究生到工作全是她自己选择的。”陈秀茹认为,现在陪读主要是陈旧思想、攀比心理、补偿心理、恐惧心理、从众心理等心理原因,虽然陪读能减轻孩子生活负担,给受挫能力弱、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安全感,但是大部分家长只注重成绩,不仅包办了孩子的生活,还包办了孩子的思想。
陈秀茹一直认为家长应该做的是“陪伴”而不是“陪读”,她女儿小到大一直没参加过补习班,小学读的新华小学,中学读的耀华中学,大学读的复旦并保送了研究生,现在外企工作。她周末经常陪女儿滑冰、游泳等活动,女儿的滑冰、游泳等都获得了全国金奖银奖。她要培养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,而不是一个书呆子。
对于家庭教育,陈秀茹还强调,家长应该更注重于婚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。因为只有夫妻关系和谐了,才能有良好的家庭环境,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。对孩子家长应该放手,注重他们各项素质,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。同时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,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带来正能量。
版权所有 ©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| 114招生网 - 招生网,2021年高考, 报考指南,培训机构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:100029
电话:010-80788512 传真:010-80788512
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:中国网库[
93.99986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