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广告
您的位置:中国招生网首页 >> 考试政策 >> 详细信息

2013年各省市异地高考新政盘点

2012/11/19 11:11:00 114招生网海南站 【 】  

  特点:2013年立即执行 代表:黑龙江、江苏、安徽

  黑龙江对学生设低门槛

  11月,各省份陆续进入了2013年高考报名阶段,明年随迁子女是否能就地高考,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。本月初,黑龙江省成为首个明确2013年异地高考具体条件的省份,比之前明确2014年实行“异地高考”的山东省和福建省更提早了一步。

  对照不久前教育部针对“异地高考”三个方面“准入条件”(家长、学生、城市条件),此次黑龙江公布的条件简化了许多。如“家长条件”仅限于“有合法职业和稳定住所”两项,并没有包含“交了各种保险”的社保条件,而对“学生条件”也仅要求了“连续就读3年以上”。至于“城市条件”则完全没有涉及。

  黑龙江设立的“门槛”被认为是一个较为宽松的尺度。有学者表示:“这种要求使现实中出现高考移民的可能性也比较小。”

  此外,江苏省和安徽省也相继表示2013年执行异地高考政策。

  特点:2014年缓冲执行代表:山东、福建

  考试大省生源快速下降

  今年2月29日,山东开全国之先河,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,允许外地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。按照山东省规划,异地高考在2014年起正式执行。山东省破冰之举立刻成了关注的焦点,也使得“异地高考”的话题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上最热话题之一。

  山东省出台了《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》。《意见》规定,“从2014年起稳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……凡在我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我省就地(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)报名参加高考,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。”

  考生多、资源少、录取分数高,这是山东省高考的一大特点,但另一方面近几年山东省生源快速下降,2010年起,实际平均录取比例就超过80%,2011年更超过了85%。据山东省教委预测,2013年到2014年,山东高考生源将从最高峰的80万人下降至40万人。

  除了山东,福建也明确将实施时间定在了2014年。

  特点:人口输出大省 代表:安徽、湖北、江西

  通过录取办法留住生源

  安徽省属于人口输出大省,一旦全国放开异地高考的户籍限制,安徽省可能变成生源输出大省,外省不会有大批学生涌入安徽。“如果从总体来看,可能政策放开后,安徽学生出去的比进来的还要多,这样其实是缓解了安徽的高招压力。”合肥市考试院负责人陆昌云说。

  同样,湖北也是人口输出大省,将受异地高考政策影响较小。湖北省相关部门已对随迁子女的分布情况、受教育情况、家庭居住情况以及父母从业、纳税、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全面调研,摸清底数,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、社会资源承载能力,特别是教育资源承载能力,因地制宜,有条件地接纳随迁子女在鄂参加升学考试。

 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处沈华锦处长透露,江西异地高考方案将按要求于12月底前出台,但何时实施尚无法预测。值得注意的是,江西虽然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报考政策,但是却率先明确了录取办法。异地高考主要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“异地高考、就地录取”,一种是“异地借考,折算分数回乡录取”。江西省已基本确定实行“异地高考、就地录取”的方式,即外省随迁子女在江西省参加高考后直接参加江西省高招录取。

  特点:人口输入大省 代表: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天津

  解决与城市承载力矛盾

  和人口输出大省的“无压力”状态相比,输入大省在制定政策时慎之又慎,因为北京、上海这些人口输入大省(市)同时也是“高考洼地”,比其他省市享受更高的高考录取率,所以异地高考放开后,如何防止“高考移民”,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,以及维护本地户籍考生的利益,都成为了让相关部门亟待考虑的问题。目前,这些人口输入大省尚未出台过明确的政策,但是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已经相继表态年底前推出政策。

  上海方案将采用积分制,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沪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;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,广东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中,暂时不方便透露内容;北京也提出年底前出台方案;天津也提出,凡在津有合法稳定职业、住所并依法纳税、上缴社保的外来务工人员,且随迁子女在津就学达一定年限,可在天津异地参加升学考试,具体方案在年底前出台。

院校推荐
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,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
>>更多
 
关于我们 | 会员服务 | 广告招商 | 友情链接 | 联系我们 | 站点留言 | 行业网联盟

版权所有 ©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| 114招生网 - 招生网,2021年高考, 报考指南,培训机构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 邮编:100029
电话:010-80788512  传真:010-80788512
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:中国网库[ 31.25]